
你的家到底是幾線城市二三線城市?
基于最簡單的攀比心理,政府、媒體和全國各地的人都想把自己的城市放在更高的位置。
你家到底是幾線城市?近年來,二線、三線和新一線城市如何劃分?
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處于崛起狀態,各種排名越來越令人困惑。除了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的幾條鐵線,其他地方的居民可能不知道他們的家鄉是什么。
排名是人的天性,從GDP到怕老婆,有些人想把一切都排一次。
2014年,人民網發布了《全國怕老婆城市排行榜》,上海成都武漢潮州排名前四。
以什么為準?近年來最受歡迎的城市排名是什么?「新一線」排名靠譜嗎?這一切必須從「城市分級」從起源開始。
誰發明了一二三四線?
類似于一二線城市的說法,早就出現在歐美地區規劃和城市經濟學的討論中。所謂一線,是指倫敦、巴黎等地區中心城市,二線城市主要是指規模小,但經濟活力可與一線城市的二級城市媲美,詞語不統一,可以是單詞,也可以是單詞-tiercity。
1983年,深圳大學北門
然而,中國人每天所說的一線、二線和三線與這些外部概念沒有直接對應關系。它最初是一種市場研究工具,幫助企業做出決策,特別是外國企業。
故事必須從1988年開始。
當年,美國快消巨頭寶潔(P&G)進入中國,在廣州建廠。市場調查對快速消費品行業至關重要,但當時中國沒有專業的市場調查公司。因此,寶潔市場研究部承擔了教授中國市場調查的任務。
1988年的廣州
因此,同年,寶潔與廣州社會科學院軟科學研究所合作,成立了中國第一家市場研究公司——廣州市場研究公司。90%以上的業務來自寶潔,員工也接受了寶潔的系統培訓。
廣州市場研究公司的一些員工后來成立了中國第一家私營市場研究公司——華南市場研究公司(SCMR),國際市場研究集團是1997年與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研究企業(RI)合資企業成立了華南國際市場研究公司,為外資企業提供服務。
圖: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跨國公司研究項目組:2009年與中國一起成長
華南國際隨后發展成為中國規模最大、市場份額最大的專業市場研究企業。一、二、三線城市的概念最初是由他們發明的。
在我們熟悉的城市分類概念出現之前,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只有兩種官方城市分類:一種是直轄市、省級市、地級市、縣級市,另一種是人口(200多萬)、特大城市(100萬以上)、大城市(50萬以上)、中等城市(20萬以上)、小城市(20萬以下)。
在當時的市場調研領域,通常使用一些重要的商業指標,如GDP、零售額分為不同層次的市場。
但這些劃分方法都有自己的缺陷,可能會導致市場機會的流失。例如,如果你只看人均GDP,云南玉溪甚至比北京還要高,因為它是中國最大的煙草生產基地。珠海的人均零售額很高,但人口很少,所以沒有被注意到。
華南國際于1999年提出了一、二、三、四線城市的劃分,以滿足外資企業市場調查的需要,覆蓋各線城市。這一劃分采用了與城市發展高度相關的10個社會經濟指標。今天,除了略顯過時的電話擁有率和人均郵政/電信消費外,其他指標仍然嚴格。
在這些標準的基礎上,分為17個一線城市、50個二線城市、197個三線城市和369個四線城市,然后細化各級城市,如最大城市、中心城市和大型省會城市。
提出這一城市分級概念后,很快被各種市場調研報告廣泛采用,從快速消費品到數字產品、酒店業、餐飲業的范圍也迅速突破。但到目前為止,這種劃分只存在于市場研究或商業領域,并不為公眾所知。
他們的劃分結果也與今天人們的簡單認知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沈陽、昆明等一線城市,深圳、淄博分為二線城市。
這種差異實際上很容易理解。事實上,今天所謂的一、二、三線城市只使用了市場研究企業發明的外殼。公眾對他們的具體認知基本上是由20世紀200年代開始的房地產熱決定的。
房地產熱與城市分級
房地產狂潮在1999年掀起,并在接下來的20年里席卷全國。
城市水平有效地幫助房地產開發商劃分了投資領域。隨著房價的飆升,房地產開發商對房地產市場的定義和分類被媒體廣泛報道,一、二、三、四級城市逐漸成為公眾熟悉的概念。
2000年代,在人口遷移、平均收入和土地供需等因素的作用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城市是中國房地產市場規模最大的地區,其房價最早與其他地區拉開了差距。這四個城市被稱為「一線」習慣也逐漸傳開,當時的名字還是「京滬穗圳」。
然而,在此期間,城市分級在很大程度上回到了沒有統一標準的狀態。

除了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誰是二線,誰是三線,更多的是由不同的房地產開發商定義的。即使不考慮具體企業的經營偏好,其評價標準也高度傾向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城市建設面積、商品房交易面積和平均價格等房地產行業。
在2005年的一次采訪中,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劉偉新總結了當時的城市分級,基本反映了人們直到今天的簡單認知:
由于這四個城市在房地產行業中占有近70%的份額,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通常被分為一線城市;重慶、天津、成都、杭州、沈陽等一些發達省會城市,加上青島、大連、廈門等沿海開放城市;三線城市是經濟落后的省會城市和一般地級市,如洛陽、無錫、黃石、哈爾濱、銀川等,最后將縣級市和縣統稱為四線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時期,政府仍然只從人口方面劃分城市規模。然而,在2014年國務院《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也被列入第一級,這也反映了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在民間和官方城市中的地位。
2014年《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中劃分的城市等級
既然沒有統一的劃分標準,當然也有例外。
例如,2016年,《南華早報》以人口規模、GDP和行政水平作為城市劃分的標志,得出5個一線城市、30個二線城市、138個三線城市和480個四線城市的結論。
這一劃分的標準更強調政治影響力,所以四個直轄市和廣州都被劃分為一線城市,而深圳則被劃分為二線城市。
香港《南華早報》劃分「一二三四線」城市
然而,無論是對于那些愿意逃離北上廣的社會動物,還是愿意接受青年勞動力的地方主官,「二線城市」真的不好聽,總覺得自己是二流;更何況新產業的發展和轉移,也讓很多城市突破了原有二線城市的定位。
人們需要一個新的城市名單來指導未來。
真有那么多「新一線」嗎?
對比百度指數,A點和B點時間是「新一線」排名發布期
在第一財經之后,許多機構紛紛效仿。「新一線」成為一個時尚的詞。中國商業新聞還于2015年正式成立了新的一線城市研究所,對新的一線城市進行更商業化的排名,并為感興趣的咨詢客戶提供數據分析。
國內新一線主要排名/圖源:王爭艷.「新一線」城市競爭力評價及時空變化研究[D].2018.
問題是這些城市的排名有多可信,新的一線有多可信「新」在了哪?
就像房地產開發商定義的一、二、三線城市標準一樣,這些「新一線」排名列表中選擇的指標也有明顯的傾向。
以政府輿情監測中心為基礎「新一線」例如,定義投資吸引活動的唯一指標是當地領導人會議的次數。問題是,數量不等于質量,甚至經濟環境也越差,政府就越有動力領導投資。因此,貴陽、沈陽、濟南遠高于杭州。
對于影響最大的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的選擇,除城市樞紐外,剩余指標的評分(商業資源聚集、城市活動、生產方式多樣性、未來可塑性)具有一定的主觀性。
即使是最客觀的指標「城市樞紐性」在里面,評估對象實際上忽略了對工商業非常重要的水運。
拋開選定的指標不談,每年都會變。「新一線」也讓人懷疑。
企業或政策的實施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產生經濟效益,商業氛圍的營造也是如此。在短時間內幾乎難以想象模式的變化。但在新的一線城市研究所名單中,「新一線」城市每年都在變化,讓人摸不著頭腦。
新一線城市研究所評選的《第一財經周刊》及其子公司「新一線」城市變化
然而,盡管存在許多問題,但城市分級的選擇一直在繼續。這一概念隱藏著等級制度和蔑視鏈。基于最簡單的比較心理,政府、媒體和當地人都想把他們的城市放在更高的位置。
隨著新聞媒體和官方宣傳開始使用「新一線」突出當地優勢地位的概念,這些排名越來越像是各地宣傳口的公關大戰。
連續三年被評為東莞「新一線城市」,與蘇州平起平坐
另一方面,成都、杭州、南京、武漢、重慶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得到廣泛認可的城市將被拔出「二線」列入「新一線」,無論是城市定位還是指導個人未來發展,都有其合理性。
自2017年以來,許多新的一線和二線城市相繼出現「搶人」戰爭。根據智聯發布的《2019年大學生求職指南》,新一線城市成為2019年應屆畢業生預期就業比例最高的地方,占44.18%。
不過,「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畢竟,通過宏觀排名來指導個人生活是不可靠的。最終決定留下來的只能是個人的感受。只依靠「新一線」名稱加持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也是鏡花水月。
2019年5月,第一財經發布了截至目前的最新一份「新一線」昆明首次被列入名單。然而,盡管名單被推動了「昆明」曝光,但不再像以前那樣引起巨大的波瀾,也很難說對昆明有多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