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曝欠款5700萬元,總部人空無一人,連虧9年的克利斯汀發生了什么事?
總部大樓的人去樓空,拖欠供應商的貨款,導致銀行賬戶被凍結,過去“烘焙第一股”、老烘焙連鎖品牌克里斯汀透露,存在流動性危機,欠款5700萬元,所有門店都關門了,消費者幾百元的儲值卡和蛋糕券可能無法兌換。
3月20日,澎湃新聞記者在克里斯汀上海總部發現,正門的桌子上有一堆表格,上面寫著姓名、電話號碼、不可兌換的優惠券和儲值卡金額。克里斯汀保安告訴澎湃新聞記者:“30日,他們打電話給注冊人,老板和公司告訴他們開了(店)買。”
截至3月20日,克莉絲汀(01210.HK)收跌2.90%,報收0.067港元,股價自上市以來已下跌95%以上。
3月20日,克利斯汀上海總部(以下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汪琦雯拍攝)
總部值班人員表示,他們將處理消費者需求
克里斯汀于1993年在上海成立,當時由14名臺灣個人、上海糖煙酒(集團)公司和上海老西門冠生園食品公司成立。
成立20周年之際,克里斯汀在香港上市,被稱為“第一次烘焙”,一時風頭無二。30周年后不久,克里斯汀上海總部空無一人,墻上堆滿了厚厚的灰塵,地磚之間的縫隙里長出了綠草。
克里斯汀總部一樓曾是金沙江路的“甜蜜情人”旗艦店。旗艦店側門角貼著一張手寫“關門”字樣的白紙。從灰色的窗戶往內看,柜臺上還有很多包裝好的蛋糕。柜臺上的機器被黑布覆蓋,一邊的快遞架上有幾個快遞包裹。
當我來到克利斯汀總部的前門時,門里的桌子上有一堆表格,上面寫著名字、電話號碼、無法兌換的優惠券和存儲卡金額。最近幾天,消費者或員工都注冊了。據澎湃新聞記者介紹,登記表約有6頁,每頁約40欄。粗略估計已有200多名消費者或員工前來登記。
一位自稱是克里斯汀保安的人士告訴澎湃新聞,他負責接待來登記的消費者,“他們會議將于30日打電話給登記人員。”當記者問是否是本月30日時,保安說:“老板和公司這么說,通知他們開(店)買。”
據此前媒體報道,克里斯汀上海總部值班保安表示,該店已關閉幾個月,據說將于5月30日重新開業。
同日,澎湃新聞記者多次致電克利斯汀投資者關系電話和官方投訴熱線,無人接聽。
3月15日,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在克利斯汀總部正門墻上發布公告,稱克利斯汀在徐匯區租賃的房屋欠租金12.16萬元。由于克利斯汀公司下落不明,法院將起訴書副本送達公司公告。
南京工廠欠薪月余
李鷗(化名)的母親在克利斯汀南京工廠工作了三年多,自2022年起被拖欠工資。
李歐告訴《澎湃新聞》,一開始員工“集體鬧了一次”,公司“慢慢給了一些”,但后來又拖了,拖到2022年11月底完全停產。
“幾乎都是三四十歲的員工。我媽媽49歲了。她很難再找個地方工作,給你交社保。”李歐很無奈。她認為最終員工可能會得到補償,但工廠沒有支付工資。她的母親終于放棄了,去了其他工廠工作。
克里斯汀總部旁邊一家小店的店主也回憶說,今年春節回來后,克里斯汀總部沒有看到任何人去上班。聽說員工工資沒發,很多人來過這里。

員工工資仍被拖欠,更不用說持有儲值卡和面包券的消費者了。
根據克里斯汀2022年中報,去年上半年公司銷售額近55%來自門店銷售收入,約2624.7萬元;此外,禮券和預付卡兌換產品的銷售收入約為45%,約為2166.3萬元。
預付卡模式也讓很多消費者“陷入困境”。在登記表上,有消費者沒有兌換幾十元優惠券,也有200元、300元甚至800元的儲值卡無處消費。自2022年12月以來,一些消費者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透露,當地克利斯汀商店已經關閉,數百元的儲值卡和優惠券無處可用。
3月20日下午,兩名消費者在一小時內來到克里斯汀總部,但保安沒有來接待。一位消費者說,有人給了她兩張面值100元的克里斯汀儲值卡,但家附近的克里斯汀早就關門了。看到報道說克里斯汀總部空無一人,他們來看看。
“它自己也沒有錢。”消費者承認,如果克利斯汀能給她提供面包兌換,“這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她消費了儲值卡,“沒關系。”
報紙記者趙子易拍攝
江蘇萬英律師事務所律師吳兆熙手中的克利斯汀儲值卡仍有300多元未消費。她準備在有空的時候起訴克利斯汀,并在社交媒體上為網民整理了一個簡單版本的“起訴策略”。
“真正的權利保護將會更加困難。”吳兆熙承認,克利斯汀可能會在后期破產,也可能會在破產中重組或和解,但無論如何,消費者首先進入訴訟并沒有錯。
她還提醒消費者考慮訴訟成本。如果他們找律師,費用可能超過退款金額,所以她建議消費者自己訴訟,而不是集體訴訟。
自曝拖欠5700萬元,店鋪停業,資不抵債
根據官方網站,克里斯汀自1993年以來生產和銷售烘焙產品,是早期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投資烘焙企業之一。主要在長江三角洲的黃金地段和主要城市運營,銷售面包、蛋糕、月餅等2200多種。
3月10日,克里斯汀在公告中透露,由于疫情持續沖擊,消費支出減少,公司業務受到嚴重打擊,公司現金流緊張,經營困難,店鋪租金、供應商付款、員工工資延誤。
截至2023年2月28日,克利斯汀拖欠約5700萬元。由于拖欠貨款,幾家供應商已經啟動了法律程序,凍結了集團的銀行賬戶,凍結金額約為350萬元至400萬元。
克里斯汀在公告中承認,該公司自2022年12月以來已暫時關閉其所有零售店。目前,該公司計劃通過出售資產和股本融資等適當的融資方式解決營運資本問題,并于2023年上半年恢復營業。
根據克里斯汀披露的2022年中期報告,公司去年上半年收入繼續大幅下降71.3%,至少4650萬元,凈虧損約7251萬元,收入無法彌補虧損漏洞。
從克利斯汀的資產負債表可以看出,前“烘焙第一股”已經陷入資不抵債的困境。截至2022年6月30日,克利斯汀的流動資產總額為8160萬元,而流動負債總額約為6.69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克里斯汀的門店也從2012年上市時的898家收縮到2022年上半年的246家。克里斯汀在2022年中期報告中承認,94家門店因收入差、租金急劇上漲、裝修難以回收而關閉,其中上海57家,江蘇23家,浙江14家。
事實上,克里斯汀的危機在上市之前就已經開始出現了。從2008年到2010年,克里斯汀的凈利潤連續三年下降,2011年凈利潤回升至9582萬元。2012年,去香港敲鐘似乎是“上市就是巔峰”,凈利潤下降到2008萬元左右。
此后,克里斯汀連續9年虧損,其中2018年虧損突然增加80%至2.32億元,是2013年以來年度最大虧損。克里斯汀的收入也從2012年開始逐年下降,從13.88億元的峰值縮水到2021年的2.92億元。
中國食品行業分析師朱丹鵬認為,克里斯汀之所以達到今天的水平,是因為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烘焙行業的整個產業結構在創新升級、迭代能力、速度和質量方面與新一代“品嘗新鮮”和“打卡”的消費思維和行為不太匹配。
“克里斯汀近年來并沒有專注于產品的創新和升級,所以它遠遠落后于整個行業的發展,它一定被消費者拋棄了。”朱丹鵬指出,質量穩定、食品安全保障、場景創新、服務體系完善,包括客戶粘性的增強,與中國烘焙企業“退出圈”密切相關。
事實上,克里斯汀于2015年6月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了《轉型之路》,稱該公司從2014年開始對該商店進行轉型升級,整合早餐、輕餐飲、下午茶等,并在該商店增加了休閑座位區。但克里斯汀的轉型似乎并不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