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團圓。
湯圓是中國的傳統小吃,據說起源于宋朝。當時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豬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
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湯圓也稱湯團,冬至節的應景食物,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南方人對湯圓更情有獨鐘,廣東、廣西一帶有“不時不食”的習俗。廣東人在春節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習俗。廣州市民喜歡在年初二、年初三的早上吃湯圓,而在年初四的晚上則吃湯圓,寓意團團圓圓。
此外,在廣州市民間還有一句諺語:“年初一吃湯圓,一年四季不會染上風寒。”可見廣州人十分講究湯圓的滋補功效。
相傳古時候有一種叫“浮元子”的食品,生意人山珍海味吃膩了,便想換換口味,于是就用黑芝麻、豬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
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