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關羽大意失荊州,讓蜀國面臨滅頂的災難?
三國時期,名將輩出,燦如星河,關羽是唯一一位被稱為“武圣”的名將。
關羽一生經歷了百戰,幾乎戰無不勝,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淹沒了七軍。曹操五虎將軍之一的于禁被全軍覆沒,甚至連于禁本人都被俘虜了。
但誰能想到關羽的前腳贏了于禁,后腳輸給了呂蒙。這是關羽一生中最少的失敗之一。出乎意料的是,這場失敗讓關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失敗和被殺。
蜀國也遭受了重大損失,失去了容易獲得的荊州。
這就是成語“大意失荊州”的來源。
順便說一句,這兩天“大意失荊州”成了網絡上的熱門詞匯。發生了什么事?你可以在今天的頭條APP上搜索“大意失荊州”,知道發生了什么:
荊州是中國古代九州之一。有7個縣:南陽縣、南縣、江夏縣、零陵縣、桂陽縣、武陵縣、長沙縣,面積約85萬平方公里,大致相當于湖北省、湖南省和河南省的一部分。
三國時期,荊州位于魏、蜀、吳的中心,經濟活躍,水陸交通十分發達,屬于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諸葛亮在出山前為劉備制定的戰略計劃《隆中對》中,首要任務是從荊州牧劉手中奪取荊州:
“荊州北據漢綿,利用南海,東連吳輝,西連巴蜀。這個武術之國,但它的主人不能守衛它。這個危險的日子是資將軍。將軍有意嗎?”言下之意是,劉彪守不住荊州這么好的地盤。好像是上帝送給你的禮物,你不想要嗎?

如此好的領土不僅是劉備想要的,曹操和孫權也想要的。赤壁之戰在很大程度上是曹操、劉備和孫權對荊州的競爭。
赤壁戰爭結束后,曹操、劉備和孫權分裂了荊州。雖然曹操在赤壁戰役中輸了,但瘦駱駝比馬大,或占據了南陽縣和南縣兩個縣;孫權占據了江夏縣;劉備是最大的贏家,占據了零陵縣、桂陽縣、武陵縣、長沙縣。
隨后,三方繼續在荊州展開激烈的競爭。209年,周瑜率部打敗曹仁,奪得南郡。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導南郡太守,駐扎在江陵(南郡治所)。
210年,周瑜去世后,孫權接受了魯肅的建議,將南郡“借給”劉備,與孫劉共同對抗曹操。因此,劉備占據了荊州的大部分領土,擁有五個縣。
關羽“粗心失去荊州”,使劉備失去了荊州所有的領土,曹操和孫權獲得了這些領土。曹操占領了南陽縣和江夏縣(大部分),孫權占領了荊州的其他縣。
蜀國為何說“大意失荊州”后面臨滅頂災難?
一方面,劉備已經失去了荊州所有的領土。雖然他幾乎不能得到益州的支持,但他已經陷入了背部敵人的兩難境地。有曹操,有孫權,尤其是孫權。如果孫權在夷陵戰爭中全力攻擊蜀國,蜀國很有可能提前滅亡。這樣,三國就沒有蜀國了。
幸運的是,夷陵戰爭結束后,諸葛亮不得不排除眾議,派使臣到吳國修復與孫權的關系,勉強維持了后方的穩定,為蜀國延續了幾十年。
另一方面,劉備失去了一群善于戰斗的士兵。關羽幾十年來一直是蜀國罕見的將軍。關羽精通水戰和陸戰。如果他在蜀國沒有替代他的將軍,張飛和趙云就不能。
此外,關羽率領的軍隊是蜀國最精銳的武裝力量。他們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戰場,把一個當作十個。當這些精銳力量在“粗心失去荊州”中喪失時,蜀國的防御力量變得極其薄弱和空虛。從那時起,諸葛亮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重建一支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