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現在大名府沒落?
#這么近,美麗的周末去河北##河北文化旅游看圖景##奮進新時代美麗的石家莊#
《水滸傳》120回中,有18回提到了一個地方——大名府。楊志、索超、陸俊義、燕青等人都在大名府散步。《水滸傳》描述了大名府,“城高地險,寬而浩深”;“人物極其繁華”;“千百處舞榭歌臺,萬座琳宮梵宇”;“千員猛將統層城,百萬黎民居上國”。
北宋大名府重要嗎?太重要了!因為大名府是北宋五京之一,全稱是北京大名府。
北京大明府、東京開封府、南京應天府,又稱三大都市。此外,北京大明府與東京開封府、南京應天府、西京河南府并稱四京。北宋北京大明府的存在水平如何?就像德國首都柏林一樣,巨人城市包括慕尼黑、漢堡包、多特蒙德和法蘭克福。北京大明府幾乎相當于“南天王”慕尼黑。
說了半天,北京大名府在哪里?現在是邯鄲市大名縣東南地區。
春秋時期,大明府是衛國著名的五鹿城。晉朝滅魏(非戰國魏),給將軍畢萬,所以這里叫“魏”。有時是魏郡,有時是魏州,是北方著名的軍事重鎮。隋朝楊帝開大運河。魏州有三個碼頭和八個渡口,這有利于水運。唐代,魏州成為黃河以北的政治經濟中心,經濟非常發達。
安史大亂后的唐德宗時代,河北軍閥和魏博節讓田承思有一個侄子叫田悅,他自稱魏王,把魏州改為大名府。五代戰神、唐莊宗李在魏州當皇帝,然后滅梁主宰中原,盡管他四年后就死了。五代周太祖郭偉在大名府起兵,推翻昏君劉承佑,建立周朝。郭偉起兵時,留下一個人守衛大名府。這個人叫柴榮,郭偉養子。

五代以前,中原政權也有幽云十六州,有地理危險。然而,晉高祖石敬堂將十六州分給契丹后,中原沒有危險可守,大名府的重要性凸顯出來。契丹騎兵南下非常方便。宋代,契丹騎兵南下只能防止重兵駐扎在大名府。大名府堪稱東京開封府的北門戶。大名府要丟了,四面八方的開封沒有危險可守。
宋仁宗慶歷兩年,公元1042年,契丹軍準備南下“打草谷”,即武裝搶劫,在幽州集結重兵。消息傳到東京,北宋君臣們一直在討論對策。許多部長認為契丹很強大,我們不能戰斗,或者與契丹討論,只是花更多的錢買一個安全。還有更獨特的,說錢不能給。那怎么辦?很簡單:遷都逃跑。
這個荒謬的建議被首相呂夷簡責罵,說我可以去,契丹也可以去,我們可以跑他們的騎兵嗎?北方沒有危險,一旦丟失,就再也不會回來了。宋仁宗問呂夷簡該怎么辦,呂夷簡的態度是:永遠不要遷都,動搖人民的心,尋求和平,損害國家的力量。唯一的計劃是,只有強硬,契丹有狼牙棒,我們也想要狼牙棒,讓敵人敬畏我們。
呂夷簡曾在大名府當官,知道大名府在軍事上的重要性。大名府控制著河朔,號稱北門鎖鑰,守住大名,就能守住黃河防線,開封無憂無慮。呂夷建議宋仁宗在大名府建都,并告訴契丹人皇帝準備親征,讓他們切斷不切實際的幻想。寇準幾乎再世了,契丹南下禪淵,要不是寇準力排眾議,北宋早就成了南宋。這件事很有名,呂夷簡這次并不出名,但重要性并不遜色于寇準那次。若不是呂夷簡,北宋又要卷鋪蓋溜之大吉了。
宋仁宗“聽人勸,吃飽飯”。當年5月,他將名府提升為北京,并開始建設首都。據說北宋重點經營名府,契丹人真的打消了南侵的念頭。
大明府只是北宋的首都。皇帝不會經常來這里,但沒有人敢在北京大明府的問題上玩火。事實上,早在晉升到北京之前,宋朝就特別重視大明府。能來大明府當官的都是朝中一線的重要大臣。例如,寇準、王欽若、呂夷簡、韓琦、歐陽修和宗澤。
然而,大明府離黃河太近了。明朝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黃河泛濫,一場大洪水淹沒了大明府,結束了大明府1000多年的歷史。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大明府故城一次性被淹沒,保存了非常豐富的文化層,被認為是北宋最有價值的首都。大明府遺址正在開發和修復中,千年古城的宏偉魅力將再次展現在人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