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車溯源:世界上只有12個自行火炮 強大但百病纏身
▲D系4級自行火炮“野牛”在坦克世界II
坦克世界的老玩家一定還記得,當游戲的“古代”分房系統沒有改變時,低級車輛往往被迫與高級車輛作戰。在這種極度不平衡的分房環境中,幾乎是“一邊倒”,但也有很多“四兩撥千斤”的例子——比如一個“野牛”II曾經爆炸過IS-7的彈藥架,2150的血量瞬間被清空。今天我們來談談這個“野牛”II的故事。
▲“野牛”II的彩繪
需要注意的是,“野牛”II這個名字其實是不正確的,“II突擊坦克”也是不對的。它的真名應該叫“以II坦克為底盤的15厘米口徑SIG33自行步兵炮”。但是為了方便大家閱讀,下面還是叫車“野牛”II,大家都習慣了。
▲C型II號坦克
故事從II坦克開始。1934年,德軍提出開發一種重10噸的坦克,以20毫米口徑機槍為主要武器,以7.92毫米機槍為副武器,并以“100農業拖拉機”的偽裝代號稱為未來的II坦克。
▲SIG33榴彈炮口徑150mm
另一方面,早在1927年,德軍就開發了一種新型的步兵支援火炮。該炮用于與75毫米口徑的輕型步兵炮形成“高低搭配”,填補中間火力空白。該炮于1933年終于定型,被命名為sig33榴彈炮,sig指的是德語“schweresInfanterieGeschtz意思是“重型步兵火炮”。sig33榴彈炮的火炮倍徑僅為11.3,但由于口徑大,身管長度也為1.68米。
▲T-20炮兵拖拉機正在拖動SIG33榴彈炮
炮彈采用分裝彈藥,最大射程4700米,高爆炸頭重38公斤。爆炸片可覆蓋100-200米以內的區域,也可以玩一手“跳彈射擊”——炮彈從小角度觸地再彈起,然后在空中爆炸,殺死軟目標的能力驚人。SIG33榴彈炮結構堅固可靠,易于制造,幾乎不需要維護,但唯一的問題是重量。包括炮架和金屬輪的總重量,為2.87噸,人力無法攜帶。

▲火炮搖到最大仰角的“野牛”II
此前,阿爾凱特成功以I號坦克B型為底盤,改造了38支“野牛”自行火炮,“野牛”II也來自他們:1940年6月初,阿爾凱特在II號坦克底盤上架設了一支帶輪子的SIG33榴彈炮,位于中間。結果很失敗,火炮的后坐力把坦克搖成了七葷八素。6月13日,不放棄的阿爾凱特在庫默斯多夫試驗場將一輛II坦克改裝成自己的火炮,并發射了120發炮彈。
▲德國官兵與兩只“野牛”II合影
II坦克的底盤成功承載了SIG33榴彈炮發射時的后坐力(最大9噸)。經過3發/每分鐘的高速射擊測試,坦克的履帶并沒有明顯落入地面上柔軟的沙子中。
▲正在修復的“野牛”II
然而,由于II坦克仍然太小,在安裝了SIG33榴彈炮后,幾乎沒有其他空間放置彈藥。因此,在生產的“野牛”II上,坦克的負重輪從5對增加到6對,車身也相應延長。但每只“野牛”II仍然只能攜帶10發炮彈和發射藥物,因為150毫米的炮彈也很大。
▲北非的“野牛”II人
1941年9月15日,德軍新成立了第707營和第708營兩個獨立的重型自行步兵炮營。1941年12月,阿爾凱特生產了7頭“野牛”II,1942年1月又生產了5臺,共12臺。每個營都有6只“野牛”,707營155團,708營200團,都屬于隆美爾的第90師。
▲被摧毀的“野牛”II
雖然“野牛”II的產量只有12臺,戰斗力也很強,但無論車組如何細心呵護,都無法解決坦克動力不足、發動機散熱效率差的問題。北非的高溫和粉塵環境困擾著“野牛”II,經常行駛15分鐘后,坦克不得不停下來給發動機散熱,冷卻液的溫度甚至可以高達120攝氏度!
▲“野牛”II威武的火炮
1942年10月23日,非洲軍團日報上還有6只“野牛”II,然而,隨后的緊張局勢使隆美爾不得不反復撤退。在這種長途行軍中,腿腳不便的“野牛”II問題頻發。“野牛”II在12月份的文件中找不到,應該全部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