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懷疑新坦克,第一次使用7對輪,我們實現了美國沒有做的事情?
說到“幾輪黨”,國內軍迷不可避免地會談論,這影響了中國軍事圈第一代國內坦克59型。由于其行走裝置使用了標志性的5對負重輪,因此被許多人親切地稱為“5對輪”。在添加了一些網絡熱梗死后,人們經常將使用5對負重輪的所有國內裝甲重型設備視為59、59、59深度,甚至59魔法改革。等等。
6對于負重輪的99A坦克
對于新的96型和99型坦克,我們使用了6對負重輪的底盤。現在,隨著美國、俄羅斯、德國等傳統坦克工業大國推出第四代坦克或第四代坦克概念車,中國可能是時候為99A坦克找到更強大的繼任者了。這一次,一個非常新穎的7對負重輪底盤閃耀,給我們帶來了更大的驚喜。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曝光的新底盤
近日,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發布了題為《兵器青年譜寫裝備科技創新篇章》的微視頻,其中展示的裝備和概念絕對充滿了干貨。從宣傳視頻中可以看出,一個7對負重輪的履帶式戰車底盤正在測試平臺上進行各種測試。從主動輪后部的布局來看,坦克的特點是顯而易見的。畢竟,現代主戰坦克大多采用發動機和驅動裝置的后部布局,這與發動機和驅動裝置前部布局的步兵戰車完全不同。
BMP-動力系統后部的布局很少使用。
步兵戰車之所以要把發動機和驅動裝置放在前面,是為了給車身后面的載員艙騰出更大的空間,避免影響步兵上下車。在今天的主流先進步兵戰車中,發動機和驅動裝置的后部布局基本上是俄羅斯BMP-3“離經叛道”,這必然會影響步兵上下車的效率。
美國M1A2坦克7對負重輪
那么,假設它確實是下一代國內主要戰斗坦克的底盤,為什么它比99A坦克的6對負重輪多一對呢?事實上,從理論上講,現代裝甲車輛的負重輪并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在相同噸位和車身尺寸的前提下,7對負重輪可以更好地分擔戰車的重量,減少對地面的單位面積壓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通過性。
國內新型履帶式底盤在試驗臺上

另一方面,6對負重輪底盤的維護難度和行走系統的成本比7對負重輪低一個量級,各有優缺點。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車身尺寸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一對負重輪往往會給戰車帶來隱藏的好處,即增加改進潛力,即增加的負重輪將承受未來新設備、新設備和新系統的重量。
7對負重輪帶來了更大的發展潛力
在冷戰后期開發M1系列主戰坦克時,美國有兩種方案:6對負重輪和7對負重輪底盤。經過計算,發現6對負重輪底盤可以滿足需求,但美國陸軍最終選擇了7對負重輪底盤,成本更高,重視底盤的性能挖掘潛力。事實也證明,從最初的M1坦克到今天的M1A2-SEP4,坦克的整體重量增加了近15噸,但底盤仍然經受住了考驗。
嘗試使用7對負重輪布局的國產裝甲車
因此,中國武器工業集團曝光的7對負重輪戰車底盤也準備在此基礎上“展示自己的實力”,為未來的深度升級預留足夠的潛力空間。這種力度的升級往往在坦克上實現,因此不排除底盤是由中國第四代主戰坦克開發的。
涉嫌下一代國內通用陸戰平臺
不僅如此,在微視頻中,我們還看到了另一個令人驚訝的地方,那就是國內新一代地面作戰平臺很可能實現了高度通用化。從視頻中可以看出,從新坦克到自行火炮,再到明顯注重加強防護的重型步兵戰車,疑似采用相同的底盤,這將大大降低軍隊采購、使用、訓練和維護設備的成本,有利于更快地形成戰斗力。
美國開發了TCM裝甲火炮系統
事實上,這種高度通用的概念并不陌生。回顧20世紀80年代,在冷戰軍備競賽的壓力下,美國在新裝備開發方面領先世界,提出了TCM裝甲炮系統的概念,特別先進(AGS),TCM-20履帶式底盤。按照設想,TCM-20底盤不僅可以開發帶有105毫米口徑主炮的輕型坦克,還可以成為步兵戰車、反坦克導彈發射機、自行高射炮、裝甲救護車、裝甲工程車等地面車輛的底盤。
主戰坦克或與步兵戰車共用底盤
然而,由于這一概念過于先進,美國從未真正實現它。此外,冷戰結束后,軍備競賽壓力瞬間消失,21世紀初耗資巨大的TCM項目被廢棄。但如今,中國下一代履帶式車輛顯然在“黑科技”方面并不遜色于TCM項目,并對底盤進行了各種測試。這樣,新穎的7對負重輪履帶式底盤可能不僅用于國內第四代坦克,還將成為下一代各種裝甲重型設備的通用底盤。俗話說“美國負責提出想法,中國負責實現”,這一幕很有可能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