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女性和西藏男性的預期壽命增長最大。研究團隊的預測表明,中國大陸所有省份的預期壽命將繼續增長,廣東、北京、浙江和福建分別增長6.3、5.7、5.5和5.1歲;西藏、福建、廣東和吉林的男性預期壽命分別增加了4.9、4.4、4.3和4.1歲。
男女預期壽命差距增加。預計中國大陸男女預期壽命差距將從2019年6.2歲增加到2035年7.0歲。其中,2019年廣西、遼寧、廣東、北京預期壽命性別差異最大,分別為7.7歲、7.4歲、7.3歲和7.1歲;吉林最低,2.7歲。到2035年,除西藏、吉林和貴州外,所有省份的性別差異都將增加。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中國在改善健康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柏如海表示,中國人預期壽命的增長與各年齡段死亡率的下降有關,如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的下降。此外,最近預期壽命的增加可能與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腫瘤死亡率的下降有關。這些死亡率的降低得益于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如醫療水平的提高,改善了許多疾病的治療結果,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時間;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實施減輕了患者的疾病經濟負擔;教育水平的提高提高了中國人的健康素養,采取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居民營養狀況有所改善,國家營養攝入充足,優質蛋白質攝入量不斷增加。
對于經濟發達地區預期壽命領先全國的現象,白如海分析主要與我國不同地區疾病負擔的差異有關。即使按照高收入國家的標準,一些省份的死亡率仍然很低。其他省份具有低收入國家的特點,不僅面臨新生兒相關疾病、傳染病、腦血管疾病、胃癌等疾病的高負擔,道路交通損害也是其重要死亡原因,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預期壽命。
至于為什么女性的預期壽命比男性長,“有生理原因和生活習慣的影響。”柏如海說。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數據都反映了類似的現象,女性平均活得更長。研究認為,基因和激素分泌的差異導致男性和女性在疾病易感性方面的差異。然而,后天生活習慣的影響可能更大。男性通常比女性多吸煙和飲酒,肥胖的發病率也高于女性。
健康長壽是每個人的美好追求。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進展(2015年)》報告,近年來我國慢性病發病率迅速上升,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病已成為主要死因,死亡人數占全國總死亡人數的86.6%。慢性病防控對于提高預期壽命至關重要。柏如海建議加強“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積極采取預防或延緩慢性病的方法,促進健康長壽;有條件地區篩查診斷重點慢性病高危人群,實現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診斷和治療水平,做好基層患者的教育和健康管理;大力推進健康生活方式。
慢性病的本質是生活方式疾病,堅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是長壽的基礎。浙江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靜靜根據多項實驗研究結果,總結了以下“可靠”的生活方式:
均衡飲食。三餐要規律,多吃水果蔬菜,做到粗細混雜,葷素搭配,不偏食,不挑食,戒煙限酒。老年人少吃動物脂肪、內臟和高糖食物。限制熱量攝入,每頓飯吃飽七八分,有利于延緩衰老。
定期工作和休息。晚上不睡覺、早上不起床的人死亡風險比早睡早起的人高10%;失眠也是許多慢性病的誘發因素。因此,延年益壽要注意規律的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適當的鍛煉。久坐,缺乏陽光,長時間低頭看手機會影響身心健康。建議每周至少鍛煉5次,每次至少30分鐘。散步、慢跑、體操、騎自行車等都是更適合中老年人的鍛煉方式。
積極的態度。美國《衰老》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揭示了一些百歲老人的個性秘密,如樂觀、隨和、社交和認真和負責任。這些長壽的人可以更好地調整他們對健康的期望,并接受痛苦。樂觀和開放不僅會讓生活更好,而且有助于延長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