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天門:搶占新的發展軌道 新的農業產業譜
編者按:郡縣治,天下安。縣是我國城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關鍵支撐,對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建設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具有重要意義。湖北全球協調差距在縣域,潛力在縣域,關鍵在縣域。人民日報在線發布了一系列關于“進入縣看到“湖北”發展的報道,訪問縣,談論規劃,看到發展,分析經驗,講述荊楚特別精彩的“小鎮故事”,鼓勵干部和群眾充滿信心進入新的旅程,為新時代做出貢獻,以實際行動迎接20屆全國代表大會的勝利。
天門市黃潭鎮七屋嶺村美景。人民網肖璐欣。
9月,在湖北省天門市鄉鎮小路上行駛。道路旁的農田開闊平坦,溫室散落,田間溝渠四通八達,遠處的電動風車緩緩旋轉,鄉村風光秀麗。
天門市位于富饒的江漢平原,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國內農業資源豐富,是全國先進的糧食生產城市、全國雙低蔬菜生產城市、全國生豬轉移城市。在新時代,天門抓住新的機遇,圍繞與國民經濟和民生有關的重要商品“蔬菜”,因地制宜,抓住新的發展軌道,加強鏈條,優質建設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
天門市委書記易先榮說:“在確保糧食安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的基礎上,根據當地情況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蔬菜特色產業,加快從農業城市向農業城市的發展,促進農業效率、農民收入和農村發展。”。
天門市多寶鎮十字路口的蘿卜雕塑。人民網肖璐欣拍攝
種植模式轉型為“菜籃子”
來到天門市多寶鎮,十字路口的蘿卜雕塑引人注目——中間一棵巨大的“蘿卜”拔地而起,周圍一圈小“蘿卜”破土而出。
“說到天門,我們以前想到的是“棉花之鄉”。現在天門有一個“蘿卜鎮”,只有我們多寶鎮的蘿卜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天門市多寶鎮市長程立平介紹。
程利平笑著說:“我們這里的土壤大多是富硒油沙質良田,種出來的蘿卜脆甜無渣。”“許多外國朋友都在尋找我們的多寶蘿卜!”
不僅蘿卜,天門的花椰菜、卷心菜、卷心菜、土豆、豆類、毛豆、冬瓜等露地蔬菜也能滿足每年生產季節的要求。蓮藕、芋頭、慈姑、水竹等水生蔬菜也受到公眾的廣泛青睞。
在多寶鎮的蔬菜育苗基地,60歲的大眾新村村民曾令英戴著草帽,肩上戴著毛巾,蹲在田里和同伴們一起培育大白菜苗和甘藍苗。2017年,曾令英以每畝900元的價格將家中10畝土地轉讓給紅伙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在明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幫助打理田地。
“以前在家種地,一年賺9000塊。現在光是土地流轉就有9000塊。算上做工的工資,我一年能掙四五萬!”說到現在的收入,曾經讓英臉上開心。
如今,蔬菜產業不僅成為天門優化農業種植結構的特色產業,也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黃金”產業。
2021年,天門市蔬菜播種面積46.16萬畝,總產量160.25萬噸,產值30.53億元,銷往全國各地及各大市場,成為名副其實的“菜籃子”。全市涌現出10多個蔬菜鄉鎮,50多個蔬菜專業村,500多個蔬菜種植戶,130多個新型經營者。
天門市多寶鎮大眾新村村民在田間育蔬菜苗。人民網肖璐欣攝
推進農業產業化新途徑

蔬菜種得好,銷量怎么樣?
紅伙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主席吳漢平說:“我們根據市場需求從事訂單農業。例如,對長豆的需求很大,所以我們種植得更多。”,“農民只需要采摘,訂單不用擔心市場。”
目前,天門成立了298家蔬菜種植合作社,以市場為導向,通過訂單農業、銷售和生產,解決了分散農產品供應與市場集中需求的矛盾,消除了農民“種植”的市場風險,走出了“農業企業” 合作社 基地 農業產業化的新途徑是農民。
走進湖北天門高新技術產業園,紅日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一片繁忙的景象,泡菜的香味撲鼻而來。智能生產線將蔬菜從配料、攪拌、灌裝到包裝,轉化為成品泡菜。叉車來回穿梭,將一盒盒泡菜運到卡車上,然后銷往全國各地。
“每天從這里發出300多噸泡菜,我們也可以在飛機上吃到酸豆和醬蘿卜。紅日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邱又新介紹,公司實施“企業” 合作社 種植基地 農戶 推廣綠色蔬菜標準化種植和優化模式技術的市場模式。去年基地種植面積5.2萬畝,訂單農戶5000戶,畝平均收入是傳統種植方式的3-4倍。“2020年,我們為合作社成員采購銷售豆類、白蘿卜、雪菜、黃瓜等鮮菜10多萬噸,初加工腌制品近5萬噸。農民穩賺不賠,我們也有優質的原材料。”邱又新說。
紅日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一派繁忙景象。人民網肖璐欣攝
天門現代農業產業園位于江湖農場,工人建設有序。“看看這個‘手槍形’公園的鳥瞰圖,規劃有農產品加工區、農貿交易區、冷鮮倉儲物流區、綜合服務中心、配套展示區、污水處理廠等。“在項目部活動板房,江湖農場黨委副書記單志剛指出規劃圖,“中間是紅日子公司征用的300畝土地,用于擴大規模生產,現已開工建設。”
近年來,天門緊緊圍繞產業發展不足,打造蔬菜產業鏈引領升級。根據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園、農業科技園的功能定位,以縱向育種、種植、加工、物流、研發等產業鏈為核心,以橫向旅游業為延伸的農業產業一體化發展示范園區建成后,總產值可達100億元。
天門市黃潭鎮知青農場月季迷宮。人民網肖璐欣
增強農業旅游一體化發展的新驅動力
灰瓦綠墻勾勒出一幅“水墨畫”。在明媚的陽光下,稻苗輕盈,各種季節性水果琳瑯滿目。游客絡繹不絕地來打卡。。。在天門市黃潭鎮七屋嶺村,“看風景,記鄉愁”的農業旅游生態旅游正在悄然興起。
“三月的草莓,四月的千禧果,五月的桑椹,六月的優質西瓜和櫻桃,七月的一萬個甜瓜,八月的葡萄,九月的火龍果和無花果,十月的獼猴桃,十一月的菊花。。。全年都有不同的樂趣體驗,比如采摘和賞花。”說到特色采摘,天門市黃潭鎮黨委書記周勇是珍寶。
隨著農家樂和采摘業的蓬勃發展,黃潭鎮七屋嶺村成為著名的網絡名人村。在原知青點建設的知青農場喚起了一代人的記憶。
“我早就聽說天門有一個著名的知青農場,假期帶父母去玩,讓他們重溫知青的歲月。”不久前,在中秋節假期,來自武漢的張先生帶著家人開車兩個小時,來“品嘗黃潭米粉,拾起元春文化,欣賞三軍菊花,回憶青春”。
姚榮在深圳創業,看中了農村旅游的發展前景。2016年,他回到家鄉黃潭鎮七屋嶺村,建立了一個“知青農場”。“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短途旅游,這為農村旅游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同時,農業與旅游的融合也可以彌補傳統農業投資大、收效慢的不足,實現持續增收。”姚榮告訴記者。
目前,七屋嶺村有16個新的農業商業實體,種植面積500多畝,每年接待游客超過20萬人次。特色農業旅游業帶來的流量不僅提高了村莊的聲譽,而且有效地推動了村級服務業的發展。旅游循環線通過后,為村級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勢頭。
黃潭鎮旅游循環線只是天門推進農業旅游產業融合、打造旅游循環圈的縮影。
自去年以來,天門以美麗農村建設為契機,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一體化發展,加強農業觀光采摘產業,加快農村綜合體項目建設,積極規劃產業布局,發展特色產業,加快農業文化旅游一體化,使農村振興。
以農興旅,以旅強農。今天的天門,道路穿插田間,風景更美,道路更好,農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