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奶奶咸鴨蛋”“華嬤嬤”泡菜…這里的鄉村土特產變得富有
南昌,新華社,3月17日電題:“廖奶奶咸鴨蛋”“華嬤嬤”泡菜…這里的鄉村土特產已經成為一個富裕的產業
閔尊濤,新華社記者
“選擇當地的鴨蛋,用富硒的黃色土壤包裹,放入透氣陶罐中,用古老的方法腌制兩個月,腌制一個咸鴨蛋。”在江西省瑞金仁田鎮農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恒溫腌制室,廖奶奶咸鴨蛋合作社負責人張楊介紹了“廖奶奶咸鴨蛋”的腌制技術。去年,這個咸鴨蛋賣了數百萬個。
在江西省瑞金仁田鎮農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恒溫腌制室,裝滿腌制咸鴨蛋的陶罐擺放整齊。新華社記者閔尊濤拍攝
根據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發展農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近年來,瑞金因地制宜培育了“廖奶奶咸鴨蛋”等一批“鄉鎮品牌”特色農產品品牌。
說起“廖奶奶咸鴨蛋”的誕生,張洋的話匣子就開了。張洋的祖母廖秀英從小就以腌制咸鴨蛋聞名于仁田鎮鳳崗村。她還在村里開了一家食堂補貼家用。然而,由于交通不便,咸鴨蛋只能在最遠的地方在鎮上出售。
2015年,江西電子商務扶貧項目“郵樂購”進村,將農村地方特產插入電子商務翅膀,飛出贛南深山。“廖奶奶咸鴨蛋”一上線,就在電商平臺上“圈粉”了很多食客。
同年,村里成立了廖奶奶咸鴨蛋合作社,31戶貧困戶加入。“奶奶也是一個吃過苦的人,所以她想讓更多的人過上好日子。”張洋說,2015年至2020年,合作社帶動200多戶貧困戶脫貧增收。

2017年,合作社搬進鎮上面積近2000平方米的現代化工廠。咸鴨蛋生產從低效手工生產轉變為機械化批量生產,有效提高了產量和質量。
“廖奶奶咸鴨蛋”特色產業的興起是當地培育土特產、促進農村振興的生動縮影,從開設村里食堂到成立專業合作社,從賣咸鴨蛋養家到發展土特產品牌,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在距廖奶奶咸鴨蛋合作社20公里外的瑞金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華嬤嬤”泡菜車間的工人們正忙著清洗蔬菜和制作泡菜。
57歲的車間創始人華小英說:“這是我們剛從地里采摘的乳黃瓜。雖然這種黃瓜很小,但它是制作泡菜的最佳成分。這種泡菜產品每年可以賣出近20萬罐。”。
華小英帶領記者來到產品展廳,百香酸黃瓜、酸甜蘿卜、酸刀豆。。。十幾種顏色鮮艷、包裝不同的泡菜產品擺放整齊。當地的蔬菜已經成為許多地方最暢銷的網絡名人產品。
在瑞金,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制作泡菜的傳統。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母親做的泡菜已經成為華小英難忘的味道。七年前,華小英在葉坪鎮華屋村開了一家農舍。她總是在飯前給客人送一盤四樣的泡菜。客人們津津有味地吃著,許多人把它打包帶走。
這些飯前配菜迎來了一波又一波的回頭客。泡菜里有大生意,華決定把注意力和精力轉向賣泡菜。在家人的支持下,她開了一家泡菜車間,改進泡菜技術。除了傳統的浸泡技術外,她還加入了臍橙等當地特色水果,成功推出了流行的“水果泡菜”。
借助電子商務和物流網絡,“華嬤嬤”泡菜的銷售額逐年上升。去年,年銷售額超過700萬元,直接帶動泡菜產業鏈100多名村民增收致富。
近年來,瑞金市除了“廖奶奶咸鴨蛋”和“華嬤嬤”泡菜外,還發現了當地農村產業優勢與市場需求的結合點,培育了瑞金牛肉湯、臍橙等農村特色產業。
瑞金市委書記尹忠說:“發展農村特色產業,一是增收致富,二是振興農村產業。為了繼續做好土特產文章,我們將進一步加強領先地位,補充鏈條,振興商業形式,樹立品牌,使更多的農村土特產成為富裕產業。”。
欄目主編:顧萬全張武文編輯:盧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