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環球時報》報道,11月1日4時27分,夢天實驗艙與核心艙對接順利完成。夢天實驗艙平面轉移完成后,天宮空間站將全面完成“T“基本架構建設類型。正式完成“T“類型結構后,空間站上的熱控、信息和供電系統也將能夠以最佳狀態運行。外部空間為各種先進的科學實驗提供了獨特的環境。夢天實驗室配備流體物理、高溫材料等8個科學實驗柜。所有的實驗柜技術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依托這些實驗設施,40個相關實驗項目正在安排實施順序,配備大量實驗設施的夢天實驗室被列入中國空間站,天宮空間站離全面建設只有“夢天實驗室平面轉移”的最后一步。它還使中國天宮成為太空中游泳的核心“科技夢工廠”。
天河核心艙發射于2021年4月29日完成,空間站主體發射任務于2022年11月1日完成。中國航天在一年半內完成了9次高質量發射,這在中國航天和全球航天的歷史上是罕見的。航天科技作為世界領先的尖端技術,一方面,天宮空間站是中國綜合國家實力的體現,另一方面,天宮空間站為中國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進一步幫助中國綜合國家實力的發展和中央突破的尖端技術領域。以夢天實驗室配備的高溫材料實驗柜為例,金屬、合金和復合材料的各種實驗可以通過該實驗平臺進行,外部環境 中國空間站 先進的高溫材料平臺可以為我國材料的科學發展提供三大幫助:一是以創新的軌道思維解決我國芯片材料等領域的技術問題;

2、新材料誕生于新環境中。從空間站的角度來看,材料實驗更容易獲得顛覆性的材料成果,使中國從材料科學的領先角色轉變為新材料領域的開拓者角色;3、深海、外空等極端環境下可開發應用的特種材料,為中國各種設備的設備強度和耐壓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022年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批準的第30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是中國制度、意志和能力的充分見證。在此過程中,中國先后掌握了載人往返、在軌組裝、組合控制等空間站建設所需的關鍵技術。中國天宮的逐步建成是中國工業的積累,也是中國自主自強科技路線逐步發展的必然結果。神舟15號飛船也將在不久的將來發射。屆時,中國航天將首次實現6名宇航員同時在軌道上停留,許多人同時在軌道上停留,這是實現更大航天攻堅的前提。
中國航天的戰略發展是中國整個系統產業鏈綜合產業優勢的集中體現。同時,空間站等航天平臺匯集了各領域的尖端產業成果,為中國科技迭代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中國一直以人類共同未來社區的“世界”思想為基礎,歡迎世界各國申請與中國的空間合作。目前,天宮空間站合作順序已入選17個國家和23個實體的9個項目。中國還正在制定中國航天接口標準、載荷標準和安全標準,供有興趣合作的國家參考和發射與中國標準相對應的航天器,以連接中國天宮。中國天宮的發展也在全球航天員中掀起了一股中國熱潮。在自強不息、互利共贏的理念引領下,中國航天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