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們的保護意識比以前更強,社會對疫情反應過度,這也會增加對經濟的影響。至于影響有多大,要看疫情持續的時間。包括對生產鏈和出口企業訂單的影響。
陳鳳英,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研究員:
生動地說,2003年,中國經濟正在攀升,度過了困難時期,并在當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強勁反彈。現在中國經濟正處于從高速到中高速的轉型范圍。當它下降時,我擔心有人會推你。
然而,中國經濟不會“回到解放前”,因為它的實力在2003年是無與倫比的。只要全國下棋,共同努力,每個人都應該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盡快恢復交通、物流和消費,災難就會過去。這不是口號,而是事實。
曹和平,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疫情持續時間越長,對經濟的危害就越大。我算了一下,如果疫情能在未來20天得到控制,對國民經濟的短期危害將不到GDP的0.4%,預計未來300天將攤銷負面影響。
現在的主要問題是社會和消費層面過度反映疫情,就像2003年有人囤了80年吃不完的鹽一樣。
陳鳳英,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研究員:
還有各地急于在疫情面前表現自己的因素。
大規模失業和破產會發生嗎?
曹和平,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失業和破產正在發生,應該盡快解決。就像別人打我一拳,臉上有瘀傷,不能讓瘀傷傷害視力,盡快處理,再次參加戰斗。
從宏觀上講,失業和破產不會成為“潮流”。2003年,數字經濟的概念還沒有。在過去的10年里,數字經濟勞動就業的靈活性遠高于傳統車間制造經濟。十年前,中國經濟每增長1%提供90萬個就業崗位,現在每增長1%提供130-150萬個就業崗位。在過去的兩天里,數字經濟和共享經濟正在為每個人提供材料。快遞經濟推動了在線經濟的增長,創造了比制造經濟更大的就業機會。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長期結構調整和短期疫情的夾擊下,一些傳統制造經濟和線下實體店可能會關閉。例如,由于超大城市“封閉”,過去在商場銷售服裝、鞋子、帽子和日用品的人被網絡經濟一步步逼迫,這次可能無法生存;還有鋼鐵、冶金、汽車零部件等產能過剩,由于運輸和汽車銷售的下降可能會遇到困難;戶外、廣場、CBD等聚集場所也可能倒閉失業。
陳鳳英,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研究員:
挑戰在今年上半年,南方的工廠可能無法招聘工人,因為他們不能出去。北方的一些地方可能無法開始工作,因為沒有市場。人們搶購蔬菜、水果、米粉,不急需購買,其他消費將被推遲。這一波影響,小微企業首當其沖。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該怎么辦?
余永定,中國社會科學院系委員:
政策應該非常明確,盡可能降低生產成本,放松政策和利率,主要目的不是刺激有效需求,而是支持供應。
陳鳳英,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研究員:
我們不能完全希望消費能刺激經濟,但我們必須恢復消費。前提是交通正常化,第一步是恢復,第二步是正常,第三步是刺激消費。
要注意減稅降費,企業生產利潤增加,可以增加工資。但是稅費下降了,政府的稅收保障也是個問題。
即使一些工廠倒閉,也不一定意味著工人失業了。他們可以在當地找到工作,并在當地轉移工作。這也是一種刺激經濟的方式。我主張在政府的幫助下,回國工人提倡當地就業,鼓勵自己創業,解決當地就業問題,擴大區域經濟。
注重恢復與國際的合作,國際需要中國商品,中國也需要國際市場。
最重要的是不要驚慌,不要嚇唬自己。
曹和平,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在疫情中遇到困難的企業,政府必須幫助他們軟著陸,而不是死亡。比如超大城市“封城”,有的企業租1000平米的店,月租30萬元。政府可以幫助這些企業與房東協調,企業少交,房東多讓,分階段渡過難關,房東不能把房客的鍋碗瓢盆扔到街上。
建立疫情迫使實體經濟失業的政策再保險制度。給予真正困難的企業救助,為失業員工提供再就業培訓,鼓勵他們去中介機構而不是大學官僚機構培訓,幫助他們在疫情期間找到線上經濟的方向。
所有的圖片都來自網絡